首页 > 专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与行 > 赵力中:历史使命和爱国热情驱动我手中的画笔

赵力中:历史使命和爱国热情驱动我手中的画笔

发布时间: 2011年03月17日   

我是云南大学的一个教授,也是一个历史画家,198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民革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我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唯一入围的云南艺术家。

一、我的黄埔情节

我是一个黄埔后代,的父亲、舅舅都曾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我父亲1916出生在辽宁海城中小镇的一个满族家庭,作为家中的独子,父亲初中毕业后,弃笔从戎,投入东北军,刚入伍就亲身经历了血与火的“九一八”事变,在沈阳北大营历经战火,从此后离开了东北老家。父亲入关后就读于东北大学附中,后于1939年投考入成都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第十七期二总队第四队步兵科,毕业后任空军飞行教官,父亲转战于成都,杭州,南昌,昆明等空军基地,为中国抗日战争竭尽全力。二战时期,我们一家住在昆明的巫家坝,与美国的飞虎队员有接触。我的舅舅曾任中国远征军驻缅甸腊戍警备输油管道的军官,曾写了一部回忆录,回忆在缅甸血雨腥风中拼杀的战场,因为这种从小的耳闻目濡,我心里一直对中国远征军有一种千丝万缕的情结。也正因为父亲和舅舅的经历,有时讲一些过去的故事,使我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长大做一个出色的历史性画家,创作让历史和后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画作经典,永藏博物馆,让人民了解真实的历史并启迪后人。

二、艰难跋涉,硕果累累 

从此以后,我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艰难跋涉,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我创作了历史题材类的油画作品数千幅。在20多年中,我参观了世界诸多博物馆,观摩了许多世界历史名画,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如为澳门回归而创作大型油画《黑的日子.1887.签署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1999中国艺术大展银奖,现被澳门博物馆永久收藏。该作品表现的是1887年12月1日,大清帝国的奕诓、孙毓文与葡萄牙的罗莎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该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澳门沦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加快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画面中充分表现了签字双方各异的心态:葡方的霸气、诡诈、骄横、得意与中方的无奈、悲愤、屈辱和苦难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历史的瞬间已成为永久的记忆。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表现滇西抗战的系列油画《碧血千秋》在昆明展出。新华社为此发了新闻通稿,美联社等国外传媒也纷纷给予报道。陈香梅及陈纳德将军的亲属和原飞虎队老兵都到昆明观展。世界著名的美国航空军事博物馆馆长杰里.史密斯和美国知名人士琳达.洛尔.莱恩夫人闻讯来昆预定收藏《驼峰飞行》于该馆,并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杰里.史密斯馆长指出:这是首次中国画家之作进入美国航空军事博物馆,这是中国画家的骄傲,也是该馆的荣耀。2009年7月20日上午,为祝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我创作油画《创业东陆》展现了云南大学初创时期的五位主要创业者,即唐继尧先生、董泽先生、王九龄先生、张邦翰先生、杨克嵘先生该油画现由云南大学收藏200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我受民革中央之托,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心情,创作了大型油画肖像《世纪中山》背景是中山先生的书房,画面上中山先生身着西服,手持手杖稳稳站立,面容坚毅沉着,目光深邃,注视远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世纪中山》作品送往北京,赠送给民革中央,参加民革中央相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活动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历时5年完成的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是近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国家美术创作行为,也是今天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艺术创作。在该项工程的画家遴选过程中,名家汇粹,高手林立,在激烈的角逐后,我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创作愿望,成为唯一入围的云南艺术家。

三、创作《1944.中国远征军》

入围后,我慎重地选择了中国远征军这一选题来作为我的创作突破口,我反复研究了我较为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印、缅战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远征军。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为关键、危急的时刻,国民政府被形势所迫与盟国协议组编中国远征军出国征战的,对热带丛林的地理、气候等的不适应,与对强悍日军血浴拼搏,至今他们的遗骨和大量的遗物还在滇缅的丛林中。这段历史高度集中体现了中国远征军与美国盟军在滇缅协同与日军浴血奋战、挥戈驱寇的历史史实。惊天地、泣鬼神的十万将士血洒滇缅,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军中不乏黄埔精英将士的身影,令人可歌可泣、刻骨铭心!

1998年我创作了第一幅《中国远征军》,之后也有《血浴松山》等作品的推出,但是有不少遗憾,远征军将日本侵略军驱出国门是1945年2月,最早光复云南的山河,虽然白骨累累,血流成河,其历史渐行渐远,但其血染的残碑渐被今天的人们所追忆、怀念,在二战史中被欧美学者认为是重要而不朽的一页。罗斯福总统、老布什总统、撒切尔夫人都为远征军将士颁发和追赠勋章,以示对远征军将士拯救英美盟军的谢意和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之情。我想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场惨烈战争,从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起,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这个选题无疑是对一个历史画家的一道难题和挑战,创作无疑是十分艰巨的,其场景,人物形象的刻画及规模,真实原貌的追朔都是现今重拾历史的难题,把握和表现已经朦胧的历史远景,就连当事人的陈述都已时断时续,轮廓模糊,一个艺术家将用自己多年的心血和画笔来书写和描绘我们解读的历史和中国远征军决非易事。在研究了二百多万字的历史文献后,我最终选定了中国远征军与美军协同征战的场景,画面中的指挥将领以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和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在滇缅的热带雨林中指挥部署远征军部队、战车隆隆、炮车呼啸、铁流滚滚的画面。尤其突出表现热带雨林和红土地的生态景观,画面气氛突显民族危亡,大战在即,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在创作过程中,我采访了若干幸存老兵,当年炮兵12团鲁老先生、美国步兵训练中心的李老先生,卢老先生以及工兵等等,他们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的古稀老人,一一请他们为此画的创作提供意见,核实细节,就连卫立煌司令的后人都亲临画室,观摩创作,这些历史的证人为作品提供了不少很好的建议,我为之感动。人民没有忘记历史。

《1944 中国远征军》获得了成功,这幅画既宣传了云南,也宣传了抗战,突出了国际合作,是一幅反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佳作,并已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画作,于2009年送进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2009年3月1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在昆明举行“云南省2008年度文化精品颁奖”盛典,隆重表彰了2008年我省部分获得全国性和国际性文艺奖项的作品以及“第五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获奖作品和组织工作奖获奖单位,《1944 中国远征军》获得了美术类的优秀作品奖。

四、不泯的热情会使艺术家走近太阳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诗人汪国真的诗句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1944 中国远征军》是我创作生涯的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成就的取得,缘于我对历史的思考,缘于我几十年来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扎实的油画功底。就画作本身来说,规模、难度、思想的深度都超过了我以往的作品。这个高峰的超越,是因为我作为艺术家的社会情怀及人文情怀。我认为,艺术家要超越前人、超越自己,就必须保有这样的情怀。保持对社会、对历史的关注度,就会促使艺术家不断地有一种心灵的冲动,促使艺术家在技能、修养、思想性方面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才能创作出史诗性、时代性的作品。因为,一张历史画不仅是艺术的精品,也是历史再现的真实,体现画家本人对历史事件解读的良知,作品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我同时也认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它甚至不一定是忧患,也许就是一种自信,也许是该有的自尊。

今天的世界倡导和谐,海峡两岸追求统一。中华民族正视自己的历史,对我们民族有好处,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国共都携手共同抗日浴血奋战,捍卫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为抵抗外敌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伟大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也是《1944.中国远征军》作品的主旋律,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我们应肩负历史的责任,与海内外华人一道为建立一个强盛、民主的大中华而奋斗。

我对油画事业情有独钟,对艺术的执着,要忍耐长期的孤独与寂寞。不泯的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成了我的一种生命的形式。我觉得,伴随生命的进程,一种超然的才能,会使金钱等身外之物成为一种副产品。历史使命和爱国热情驱动我手中的画笔,我相信,总有一天,这种不泯的热情会使我走近太阳。

(作者系民革云南省委常委、联络委主任、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画家)

( 赵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