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与行 > 诵读精美唐诗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浅议唐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诵读精美唐诗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浅议唐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11日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上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并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同一社会不同行业在国家整个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构建本行业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在实施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方针的今天,教师应构建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去引导、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呢?我觉得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操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哪怕他再有才华,何谈为祖国、为人民奉献,更何谈流血、牺牲呢?可见爱国主义的情操是多么的重要!怎样对新世纪的学生少年进行爱国情操的培养与教育呢?依据我二十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唐代诗歌是不错的选择。唐朝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朝代,唐诗便是这朝代的结晶。一千多年来,多少朝代更跌,多少沧海桑田变换,唯有唐诗像一张名片,挂在中国人胸前;唯有唐诗,像一个个烙印,印在中国人心中;唯有唐诗像一组组基因,融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学校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唐诗内在的美来感染、引导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便有一颗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一、崇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爱国之心

唐诗是最符合“诗意志”的标准的。它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进取,昂扬乐观,守土卫国,跃然纸上。所以唐诗的美,首先表现在它具有崇高的境界上,利用唐诗进行爱国情操的培养,首先就要领悟唐诗中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崔颢是一位唐代的大诗人,写过《黄鹤楼》,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叫《赠梁州张都督》: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张都督是戍边的将军。崔颢在诗中称赞了他的雄威和勋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心。请注意这两个词“为汉将”和“清沙漠”,它们是因果关系,因为做了戍边将军,所以边疆沙漠地区便被他及他的军队整肃清静,这是功绩;“臣节苦”、“立思深”便是前果后因,因为立了功勋,受到了唐主(唐皇帝)的封赏,所以哪怕再苦、再累,也心存一颗“报国心”。“人人都有一颗报国之心”,这是当时的时代主旋律。读来怎不叫人振奋,怎不叫人感同身受呢?

盛唐时期还有一位大诗人王昌龄,他的诗歌大多是爱国的主题,请看他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时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一首英雄的赞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镇守“孤城”的唐军,西拒吐蕃,北抗突厥,肩负着保卫国家的使命。尽管“长云暗雪山”,尽管黄沙弥漫“穿军甲”,但这一切困难,怎能掩灭“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便是盛唐气势,这便是盛唐诗风!读来怎不叫学生奋起,怎不叫学生爱国?

读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看到诗人笑傲沙场,慷慨赴死的勇气;读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云门关”,我们似乎看到诗人马革裹尸,血溅沙场的悲壮;读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似乎触到诗人革新时弊,造福苍生的雄心。

唐诗,实在是进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不可多得的宝藏。

二、精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报国之志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代诗人十分讲究用无比精美的语言来展现唐诗绘画般的美。所以他们讲究“炼字”,崇敬“一字师”,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新诗改罢自长吟”,他们还“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他们务必使唐诗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更具美感,他们务必使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诗人的个人情感都是有美感,都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所以,我们利用唐诗践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离不开唐诗的美——语言美、绘画美。

“诗圣”杜甫有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其内容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两岭千秋雪,门泊东昊万里船。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精美的语气为我们展现了四幅精美的图画:第一幅,翠柳成荫,黄鹂鸣唱;第二幅,青天白云,白鹭飞翔;第三幅,窗口远眺,千年积雪;第四幅,春潮涨满,百舸待发。前两幅是动态,后两幅是静态,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春意图,其中融贯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多么优美,多么和谐。四句诗,四幅画,每一个字都有颜色,每一个字都有讲究,每一个字都体现出勃勃生气,每一句诗都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读来怎么让人叫绝,怎么不让人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之感?

再来看王维,前人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称赞他的诗具有图画美,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幅多么科学,多么壮美祖国河山图。说它科学,因为沙漠空气稀薄,烈日轻风,甚至无风,所以才会“孤烟直”;说他壮美,那是因为广阔无垠的沙漠上,狼烟升空,战争将至,流血牺牲,在所难免,怎么不悲?说他美,那便是大漠之上,黄河远去,落日徐徐,余辉洒金,怎么不美?这是这首诗后半部分前两句的内容,那么后两句写什么呢?那便是戍边战士奔赴沙场,为国杀敌了。此外,诗人没有具体写战争的情形,但通过前两句的渲染,战争的惨烈可见一般。纵观全诗,短短二十个字,既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叙写了卫国守土战争的惨烈,还抒发了血战沙场,以身殉国的壮志。多么和谐,多么高尚,多么值得我们高声诵读。

三、多样的形式,不变的红心

唐代诗歌中,从字数看,有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诗等;从体裁看,有古体诗、格律诗和乐府诗等;就其流传的广度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首推格律诗中的律诗和绝句,而这两者中的“对仗句”大多又彰显着诗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它们同样是践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好素材。

唐代诗人杨炯在《从军行》中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你一书生”,“宁为”对“胜作”,“百夫长”对“一书生”,前者是能愿动词相对,后者是名词成对,多么工整,多么严密,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弃笔从戍,建功立业的决心 ,又如杜甫在《登高》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苍凉悲壮之中又透着大气,又彰显着祖国山河的雄浑之美,对仗又是那样的工整自然。还是杜甫“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既彰显了诸葛亮的忠贞爱国之心,又突出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唐诗中的对子,无一不讲究对仗,对仗中无一不工整自然,工整自然中无一不蕴含着诗人们的拳拳爱国之心。

品味唐诗,我们领略到诗人们的爱国情怀;诵读唐诗,我们欣赏到祖国的大好山河;赏析唐诗,我们体味到唐诗的精美绝伦。唐诗,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唐诗,中华民族精神食粮;唐诗,新时代践行爱国情操核心价值观的营养宝藏。

作者:潘远强(玉溪市红塔区第四中学教师、民革玉溪市委教育一支部主委)

( 潘远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