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与行 > 固本培元“虚”“实”相生正视矛盾 主动参与——一个普通民革党员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期待

固本培元“虚”“实”相生正视矛盾 主动参与——一个普通民革党员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期待

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11日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章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期望、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切实需求的宏伟的工程,它的意义值得每一个人去深入地思考,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发扬光大、努力践行。

一、固本培元,持续改善民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物质基础

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绝大部分普通百姓温饱的解决,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条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着日益富足的生活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水平、执政艺术越来越具有凝聚力,越来越坚定着国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然而这不是停步不前的理由。

人民在满意中国取得的进步的同时,也自然会产生对中国取得更多、更加伟大的、新的进步的新的期待。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比较——历史的比较、国内外的比较、社会各阶层间的比较。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产生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其实是合理的心理期待,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在这个层面上看,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水平总是既满意,又不十分满意,或者说,中国人民有权力、有理由、有条件、有资格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因此,必须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让中国人民拥有和平、稳定、富裕的美好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虚”“实”相生,提高全社会认同,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民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中国社会处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章中大力倡导的。报告同时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属于文化的、精神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是“虚”的,是“软”实力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下了“实”的根基。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往来,更是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作用,是各种文化软实力的大比拼。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上取得的,开放必然意味着与国外各种意识形态的更多的接触,带来多元的价值观的交流、比较、影响、碰撞。在这样的现实之下,统一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对于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既“虚”且“实”的,本人所从事的图书馆工作,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切实感受,各级政府都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工作为例,各地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均花大力气建设、完善文化室、图书室,在农村建立“农家书屋”,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等惠民利民工程,努力用现代科技把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送到最基层的群众身边。让普通百姓在一本本图书、一场场演出、一次次技术支持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软”实力带来的好处。通过这些努力,群众在享受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在繁荣大发展的点点滴滴好处的时候,更加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而凝心聚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应对各种外来的危机与挑战。在这里“虚”与“实”是相生相伴的,二者不可或缺的。

三、正视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提出,并作理论化的、高度概括的、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表述,完全代表中国各参政党和普通百姓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需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重大的文化战略部署。既正当其时,好雨知时节,也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现实紧迫性。

本人学习过程中倍受鼓舞的同时,还有一个直观印象(也许不准确):研究文章中,宏观的理论分析多,微观的事件展示少;原则的倡导号召多,具体的方法指导少;正面的引导教育多,负面的案例剖析少。

从用主流舆论引导,进而达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目标的的角度来看,这是必要的。但从技术操作的层面来看,消除百姓心头现实的困扰,有勇气、有智慧正视矛盾、剖析矛盾、解决矛盾,防微杜渐,消除隐患,对于普通百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必须做好的工作。

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罗彩霞被同学顶替上大学,成都拆迁自焚事件,昆明因拆迁而引爆液化气……这一系列的事情互不相干,但它们的共性是,都对普通百姓的利益进行侵害,是一些人利用公权力冷酷地欺凌百姓。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征地和拆迁的行为也疯狂提速。如果说每一个拆迁征地的背后都有公权力的滥用,也许太偏激,但无数媒体曝光的暴力拆迁、野蛮拆迁、违法拆迁背后,“地球人都知道”应当承担责任的不只是公司企业,不只是黑恶势力,如果没有政府官员的默许、纵容甚至暗示、明示,这样的事情只会是真正的个案,而不会形成趋势,不会象“非典”一样特别容易“流行”。有人总结说:中国式拆迁=暴力+暴利。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受害的永远只是那些普通百姓,违法犯罪的公司企业只要声称是意外随便找几个人当替罪羊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幕后的某些官员们则更见不到处理——他们有的是办法合情合理地逍遥法外。甚至在一些利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也能够“习惯性”地把好事办坏,让普通百姓的利益被那些本可以真正利民的利民工程所损害。拆除防盗笼是美化城市形象的一步,但在强硬的行政命令下,一些小区拆除后一夜之间多户居民接连被盗。实施静脉社区工程,在业主不明究里之时围墙已经被“来路不明”的人砸开,“习惯性”地采取拆迁的手法破墙而中,全然不顾及社区的监控、防盗系统根本来不及配套,全然不理会原有的“生态平衡”被超强的“执行力”打破后业主缺乏安全感的惶恐与愤怒,全然不在意《宪法》、《物权法》与现实操作中的冲突。把本可以让百姓长期受惠的“静脉小区”工程,搞得像不小心割破了静脉的身体一样在“滴血”,难免让人想起元曲里的一句“读书人一声长叹”!

有很多问题从现象上看、从一些官员们的汇报材料中看只是个案,只是“一小撮群众”不识大体不顾大局所导致的,只是局部的问题、只是个人利益在对抗国家利益,但深究下来,它们所反映的不仅是媒体所报道的表面情况,隐藏在现象底下的是深刻的社会矛盾,是普通百姓最为痛恨、深受其害却有苦难言的公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毁灭性的摧残。

一些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后果,不仅仅影响事件涉及的个人、家庭,也不是一村一楼一时一地。它会深刻地困扰周围的人群,甚至一个地区的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会在集体无意识中投下长久的阴影,为群体性社会事件埋下祸根。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回避问题、避重就轻地对待社会矛盾,是普通百姓自觉、积极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动的阻碍和敌人,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极度危险的隐患。这些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真正的缓和、解决,将可能使中国经济不断进步带来的幸福感、凝聚力瞬间消解。因此,正视矛盾和持续改善民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四、主动参与,提高参政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一份努力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人民的富裕的明天,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参政党党员责无旁贷,应当主动参与。周铁农主席在民革十一届十一次中常会的讲话中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全面履行好参政党职责,并对此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作为参政党党员,我们不是看客,不是啦啦队,而是参与者,是建设者,是创造者,也是这项伟大的工程的受益者。应当按照周铁农主席的要求,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的一致,自觉学习、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

作者:郭光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民革文艺支部党员)

( 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