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水云: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会上的发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参政党作风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参政党作风建设不仅是政治建设的延伸,也是履职效能的动力源泉,更是形象建构的实践路径。“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参政党作风建设的理论意义:三重维度的深刻阐释
(一)政治建设的延伸: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
参政党的作风建设本质上是政治建设的延伸。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仅是作风建设的行为规范,更是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必须通过主题教育强化政治自觉,将规定学习转化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提升,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种政治自觉的强化,是参政党在新时代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履行参政党职责的根本保障。
(二)履职效能的动力:破除形式主义、提升建言能力
作风建设与履职成效呈正相关关系。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实施中,参政党面临诸多复杂问题,需要以更务实的作风深入调研、精准建言。主题教育通过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广大成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的能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这种能力的提升,是参政党在新时代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形象建构的路径:增强凝聚力、彰显制度优势
参政党的社会形象是多党合作制度效能的直观体现。主题教育以“树形象”为目标,实质是通过作风建设增强参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例如,民革昆明市委会牵头主办的昆明市统一战线助力东川乡村振兴实践,党员以实干担当投身社会服务,彰显了“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责任担当,也让群众在具体实践中感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参政党在新时代赢得社会认可、凝聚广泛共识的重要基础。
二、主题教育的实践路径:民革昆明市委会的“三维联动”模式
(一)制度学习与思想引领:构建“分层递进”学习体系
民革昆明市委会在主题教育推进中形成了“三维联动”模式,其中制度学习与思想引领的深度融合是关键。以“规定”为学习核心,构建“分层递进”学习体系:一是集中部署。2025年5月21日,昆明市委会召开主题教育启动会,组织市委会委员、内部监督委员会委员等60名骨干党员集中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将规定学习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二是全面覆盖。6月初,民革昆明市委会推动11个基层委、总支召开专题会议,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全市1100余名党员学习全覆盖。三是以学促干。6月17日,举办专题培训班,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结合东川乡村振兴案例开展“学习+实践”双轨教学,确保学习入脑入心。这种学习体系的构建,有效提升了党员对作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问题查摆与整改提升: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作风建设,民革昆明市委会建立了“基层调研—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机制,聚焦“文山会海”“调研走形式”等突出问题。在达标支部、示范支部、党员之家“回头看”验收工作中,变“听汇报”为“下基层”,收集基层组织意见23条,现场解决17条。同时,将主题教育与内部监督结合,成立专项督导组,对基层组织学习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发现并整改“学习碎片化”“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10项,推动作风建设从“阶段式”向“常态化”转变。这种“闭环管理”机制的建立,确保了作风建设的持续推进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履职实践与形象塑造:将作风成效转化为履职动能
民革昆明市委会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履职动能,实现了履职实践与形象塑造的协同推进。一是参政议政提质。昆明市委会组织经济、农业等领域专家,围绕滇池生态治理、中老铁路经济带建设开展“跟进式”调研,形成《发展昆明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推进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城市联盟合作机制》等6份高质量报告,其中《昆明国际陆港建设对策研究》获评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二是社会服务增效。复制东川乡村振兴服务团经验,在全市其他县(市、区)推广应用,进一步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昆明落地生根贡献民革智慧与统战力量,以“实干为民”的形象赢得群众认可。这种履职实践与形象塑造的协同推进,充分体现了作风建设的实践价值。
三、深化主题教育的路径思考:构建长效机制与协同格局
(一)构建“学—思—行”转化机制:从学习到实践的三维转化
当前主题教育中存在“学用脱节”现象,需建立“学—思—行”三维转化链条。一是认知转化。将规定学习与民革“履职能力建设年”结合,形成参政党作风建设优秀案例,在主题教育专题培训班中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讨论”提升学习实效性。二是行动转化。结合省委会、市委会年度重点工作,将调研次数、提案质量、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工作中的核心评价要素进行画像式评价。三是制度转化。以民革昆明市委会“基层组织联系制度+委员年度评价”机制为例,拟总结形成《民革昆明市委会作风建设工作规范》,推动经验上升为制度。这种“学—思—行”转化机制的构建,有助于解决“学用脱节”问题,确保作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二)创新内部监督模式:解决“隐形变异”问题
针对作风建设中“隐形变异”问题,探索建立“作风建设预警机制”和“基层反映、内监委办结”闭环。一是整合会议签到、调研记录、提案反馈等数据,自动预警“重痕迹轻实效”等行为。二是收集党员在线上、线下反映的形式主义问题,形成“问题收集—专项督办—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这种内部监督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作风建设中的问题,确保作风建设的实效性。
(三)拓展“大统战”协同格局:融入多党合作全局
作风建设需融入多党合作全局,积极探索“大统战”协同格局。一是与中共党委纪检监察机关建立“监督联动”机制,在课题调研、民主监督中共享作风建设信息。二是联合其他民主党派开展作风建设联合学习,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等议题开展联合调研,形成跨党派监督合力。三是结合领导班子“民主测评”工作,邀请联系单位、服务对象参与“作风评议”,将评价作为“民主测评”工作的重要参考。这种“大统战”协同格局的拓展,有助于提升作风建设的整体效能,推动多党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主题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作风建设推动参政党能力的全面提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民革组织需以“学规定”筑牢政治根基,如同稳固的基石;以“强作风”激活履职效能,如同强劲的发动机;以“树形象”彰显制度优势,如同闪耀的旗帜。唯有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行动,才能在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伟大进程中,书写更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壮丽时代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