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辛亥革命志士马梁
马梁(1875——1936),字程远。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云南畹町组织起义,因参加起义的的马冀是马梁的大哥,所以马梁也与革命党人有一些接触。畹町起义失败后,马冀被清政府逮捕。为营救其兄,马梁从大理来到昆明。在营救活动过程中,与一批革命青年相约,报考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被编为第一期乙班学习。学习期间结识了朱德元帅等人,相交甚厚。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期间,参加了同盟会,成为学员中同盟会员。1911年毕业后,分配到清军十九镇三十七协任排长。在马梁的部队中,已有相当一批年青军官和士兵是同盟会员,所以在重九起义前,该部队成为蔡锷、李根源所倚重的一支武装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云南同盟会员积极响应,按李根源等领导人的布置,10月30日云南响应武昌起义,也在云南打响反清的战斗。10月30日晚,三十七协在昆明北校场打响第一枪,在李根源等人率领下,激战城北后攻入昆明,占领圆通山、五华山等要地。11月1日,云南起义成功,组建了云南军政府,马梁升任营长。1913年任团长,护国运动时任贵州毕节留守司令。1921年到广州,任中山大本营少将参议,1927年随北伐军北伐。后任安徽省政府参议员。1936年病逝于江苏省苏州市。
其子马崇六(字晋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24年回国,到广州任孙中山参谋部参谋。北伐时任第六军五十一团团长。北伐后组建中国工程兵部队。抗战时任全国工程兵中将总指挥,城塞司令,军政部驻滇办事处主任等职。参与滇西抗战,率工兵部队炸毁怒江惠通桥,阻日军东进之势,为滇西大反攻打下基础。抗战胜利后任交通部次长、代部长。1949年后,定居于日本。1981年及1991年中央邀请马崇六两次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和八十周年纪念活动。
其孙马乾,民革云南省委成员。
(作者系民革云南省委常委、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马 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