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辛亥革命100周年 > 辛亥革命开创中国历史

辛亥革命开创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 2011年09月07日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距今整整100周年了。重温历史,这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十分短暂,而且“暨成功又失败”,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深深振动中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史诗上留下浓墨重笔,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功不可没,但由于自身的软弱与不足、历史的局限性,终因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最终导致革命失败,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民和和富强”的目的,没能按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目标建立起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它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对中国近代产生了正负方面的重大的影响。
开创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孙中山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作为当时中国的革命领导中心,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孙中山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确立建立民主共和的最终目标。民主共和的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关键。而真正的民主共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革命目标任重道远,对当今政治改革、民主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在于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队,是没有发动群众。于是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实行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今天我们肩负祖国统一大业、振兴中华的使命,同样离不开“统一战线”,更需要坚持和发挥好“统一战线”作用,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影响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结构。辛亥革命虽然是“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并不强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参加辛亥革命的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辛亥革命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并未根本改变社会建构。
辛亥革命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到五十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辛亥革命掀起新文化潮流。辛亥革命倡导的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辨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等一系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冲破了封建思想牢笼,拼弃陈旧落后的道德文化,对文化生活进行彻底变革,勇敢的向现代文明迈进,前进的步伐势不可挡,谁想复辟倒退,必被唾液,注定失败,正如孙中山讲的“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
辛亥革命激发了海外华人的革命意识和爱国热情。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辛亥革命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1906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革命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革命。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确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和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得到海外华人的积极响应和拥护。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世界许多国家的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革命运动。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兴起,马新华人团结力量增长 ,新思想涌现 ,政党政治加强。
辛亥革命教育和改变了海外华人,唤醒海外华人沉没的思想,促进了华人的团结和进步,发挥了华人的力量,激发了海外华人的革命意识和爱国热情。
 
(作者系民革红河州属一支部党员)
( 杨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