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云南省委会辛亥革命史迹调研组滇西行取得重大收获
腾越、大理等地革命遗迹得到确认
2010年8月11日至24日,民革云南省委会关于辛亥革命在滇遗迹现状及保护情况的课题组赴滇西楚雄、大理、保山、德宏四州市十一县(市、区),进行了为期近半个月的实地调研,取得重大收获。在当地文物部门、辛亥革命志士后裔的协助下,调研发现了多处云南辛亥革命重大事件发生、重要革命人物活动的相关历史遗迹,其中相关史料(文章)中提及但没有明确记载的腾越(腾冲)起义滇西军第二都督府、大理“迤西自治总机关部”等重要革命遗址所在地得到确认。
此次民革云南省委会为迎接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在滇辛亥历史遗迹调研,以当年云南辛亥起义及护国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出生地及革命活动发生地为线索,坚持实地考察。课题组长、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蔡正发说:“我们的工作有准文物普查的性质。”为了摸清全省的情况,此前课题组已先后在省城昆明、滇南红河、滇中玉溪的多个县区考察,行程上万公里。滇西一线是云南辛亥革命活动分布最广、历史事件(人物)最多的地区,先后发生有永昌(保山)起义、腾越(腾冲)起义、大理起义等革命活动,其中腾越起义打响了云南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也是西南首义,起义后建立的滇西军都督府,是云南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地方政权。
百年辛亥,岁月沧桑,当年无数叱咤风云、热血涌动,为挽救家国危亡、奋起抗争的人和事,有多少逐渐为记忆所淡忘。1922年,云南辛亥革命杰出人士、云南军政府军政部总长、省民政长(即省长)罗佩金,护国军第二军参谋长何国钧在楚雄大姚被土匪杀害,双雄玉碎“双金坡”。课题组此次赴大姚县探寻“双金坡”遗址,惜由于当地行政区划调整、地名变更,已无人说得清现在的具体位置。蔡正发教授一再强调:“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有的历史事实连当地人也不一定清楚,有必要实地去看一看才摸得清情况。”此次滇西之行实地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1911年10月,清末官员、云南大理剑川人赵藩响应昆明重九起义,在大理成立“迤西自治总机关部”,并被公推为总理。当时的“迤西自治总机关部”究竟在什么地方,查相关史料已无记载。课题组在大理古城调研时,经当地文物部门引荐,在大理市政协文史委的一位退休老同志带领下,指认出了至今仍保护完好、始建于明代的大理府考试院就是“迤西自治总机关部”旧址。腾越起义后,傣族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被推举为滇西军第二都督,课题组上门拜访腾越起义领导人刘辅国的后裔刘硕勋老先生,通过老先生的回忆了解到“滇西军第二都督府”的具体位置为前清腾越道署衙门(即今腾冲日用杂品公司所在地)。“我如果还是小伙子,马上就会高兴得跳了起来”满头银发的蔡正发教授说。“这是研究云南近代史的名家谢本书教授也未曾考察到的地方,我们找到了”。在大理古城,大理民革党员、古城保护协会会长应皎先生带领课题组成员沿着南诏古城旧址——龙尾城的中丞街拾阶而上,一一走过辛亥时期大理革命志士的旧居。在剑川县金华镇,辛亥革命志士杨希闵其为母建盖的“百岁亭”石坊上,课题组成员看到了蔡元培、章太炎等民国要人题写的书法碑刻。
通过实地考察,在欣喜地看到剑川、腾冲、盈江等地方政府对于辛亥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加大投入、集中修缮的同时,课题组也了解到了一些辛亥遗迹遭到毁坏、令人痛心的情况。与朱德元帅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班同学、参加重九起义和护国讨袁的革命志士兰馥,其位于保山隆阳区金鸡乡的故居,因农户改造危房被拆除。云南著名辛亥革命志士、《云南日报》创办者之一由云龙的故居——“大夫第”原位于楚雄姚安县栋川镇,面积达3400多平方米,毁于1982年一场大火。这些现状都揭示了百年辛亥革命精神传承、文物遗迹保护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课题组在与当地相关部门座谈时提出了保护建议,呼吁各地政府部门把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
(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