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专家工作站立足永胜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正式公布2025年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备案设站名单。其中,由民革党员、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马啸牵头申报的“云南省马啸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顺利通过审核,成功备案设立。
据了解,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和县及县以下基层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为基层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其主要任务是为基层重点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在基层转化应用,培育基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云南省马啸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设于丽江市永胜县的云南柠好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由民革云南省直属云南农业大学支部主委、永胜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站长马啸担任首席专家,旨在将这个建在柠檬产业链上的专家工作站建设成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中科技助农关键支点。该工作站按照民革云南省委会在程海保护治理中“寓监督于保护之中、寓保护于监督之中”的“双寓”工作理念,将科技监督与产业服务深度融合,标志着民主党派深度参与高原湖泊治理与农业绿色转型进入新阶段。
民主监督延伸的科技支点
工作站落户永胜县并非偶然。作为程海保护治理民主监督的核心区域,永胜县近年来持续面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产业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民革云南省委会在多次调研中发现,传统种植模式转型需要科技强力支撑。
2024年4月,民革云南省委会联合云南农业大学推动成立永胜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马啸教授担任站长。该站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聚焦程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成为民主党派力量服务地方的平台载体。而此次省级专家工作站的设立,正是该服务站推动技术落地、服务企业转型的关键延伸。
民革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王智勇指出:“服务站需深化‘监督即服务’理念,将民主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技攻关的课题。”
科技破解产业与生态矛盾
工作站聚焦程海流域柠檬产业绿色升级,通过绿色加工技术突破、生态种植模式创新和数字化过程管控三项技术攻坚推动转型。开展柠檬生物酶法脱苦与微酵素工艺研发,减少加工环节化学添加,从源头降低污染负荷。在永胜县期纳镇基地示范“林菌共生”立体种植体系,通过柠檬林下种植食用菌,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化肥农药减量,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压力。构建柠檬与食用菌生产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指导水肥管理、加工工艺优化,推动产业从经验种植向精准农业转型。
打造民革服务“三农”新范式
马啸教授同时担任省级专家工作站与永胜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两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负责人,形成独特“双站驱动”模式。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是连接民革云南省委会、云南农业大学、永胜县三方深化合作的工作纽带,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开展程海保护宏观策略研究与政策建议。工作站的主要目标是扎根企业生产线,推动技术产业化应用,解决柠檬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等具体问题。
民革云南农业大学支部专家赴永胜开展民主监督和调研期间,积极为永胜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种“科技支撑+产业攻关”的模式,也是民革专家探索深化民主监督的新尝试。
促成绿色产业链闭环
工作站的设立,标志着程海流域农业转型进入技术产业化深水区。以企业需求导向,云南柠好檬公司作为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其柠檬精深加工瓶颈正是工作站的核心攻关方向。通过开发无糖型柠檬发酵饮品、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减少鲜果滞销导致的资源浪费。以科研赋能生产,云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在微生物发酵、数据建模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工作站已启动耐酸型益生菌筛选、林下食用菌适应性等多项试验,为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促成循环经济闭环,构建“柠檬鲜果加工——菌菇林下种植——菌渣/果渣制肥——有机肥还田”的资源循环体系,将加工废弃物转化为土壤改良资源,直指程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痛点。
从技术到政策的体系化输出
工作站计划不仅限于技术突破,更致力于形成可复制的政策经验。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通过技术培训更广泛覆盖农户,培养企业技术骨干,力争破解农村缺人才困局。描绘模式推广蓝图,总结“林菌共生”生态效益数据,制定林下经济技术规范,为类似湖区提供模板。强化民主监督成果转化,将工作站数据转化为民主监督建议,助力政府优化农业面源治理政策。正如民革省委会主委于干千所强调:“把监督过程变为推动政策落实的过程。”
工作站获批设立,是民革云南省委会将民主监督使命转化为科技服务实践的生动缩影。当柠檬树下结出食用菌,当果皮废渣转化为有机肥,当农民账本写下增收数字,程海湖畔的这场绿色变革,证明着湖泊保护与农业发展从不是零和博弈。以科技为桥,助生态之美与产业之兴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