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信息 省委要闻 老兵冷暖总关情——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携手民革中央赴滇西慰问抗战老兵

老兵冷暖总关情——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携手民革中央赴滇西慰问抗战老兵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13日   

  2014年元月1日清晨,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接壤的“极边第一城”腾冲县,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来凤山麓、叠水河畔、和顺侨乡,晨曦笼罩下的县城显得静谧、祥和。

  “老人家,新年好!您老是抗战的英雄,我们都惦记着您”,“这是我们专门从北京给您带来的‘稻香村’的点心,这是一件棉衣,给您老御寒”…… 一大早,位于腾冲县老城区巷子深处93岁抗战老兵郭自益的家中热闹起来,迎来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率领的赴滇西看望慰问抗战老兵工作组一行。由于病痛,老人躺在床上,耳背,话很少,但握上来的双手微微颤抖,传递出内心的激动。

  70年前,腾冲县曾经是抗击日本法西斯野蛮侵略的滇西主战场。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血战127天,歼敌6000余人,收复失地,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腾冲国殇墓园长眠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为国捐躯将士的遗骸。战争硝烟过后,幸存下来数百名来自四川、贵州等地的抗战老兵留了下来,定居在保山、德宏一带的滇西广袤地区。过去很长一段岁月,散落在乡间的抗战老兵们籍籍无名,随着年事已高,身携病痛,部分老兵生活孤苦困难。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民族英雄,近年来,来自社会各界关爱抗战老兵的行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爱心洪流,其中就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民革中央每年组织赴滇西看望慰问抗战老兵的活动,从2010年算起,这样的慰问已经坚持了四年。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左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左四)

在慰问座谈会上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左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左四)

在慰问老兵

  在元月1日至3日短短三天时间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民革中央慰问组一行辗转腾冲、龙陵、芒市、瑞丽四地,登门看望了路珍楼、李华生、郭自益、卢彩文、李维岑、饶广林、蒋启录、李忠、马仲岐、李占文等12位抗战老兵,向每位老人送上慰问金1000元和厚实的棉衣等慰问品,询问老人们的生活、身体状况,转达基金会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问候。

  此次慰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民革中央一共向保山市、德宏州两地的175名健在抗战老兵每人发放了1000元、共计17.5万元的慰问金。

  慰问组一行还与当地统战部门、抗战老兵代表、抗战老兵后代代表座谈,调研了解老兵生活状况,并拜谒了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松山抗战遗址。 

在忠烈祠

 

在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参观国殇墓园碑廊

 

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

 

在松山抗战遗址

在松山中国远征军雕塑群

  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李霭君、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络部部长陈爱民、民革云南省委会副主委李兴华、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徐筑平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基金部项目处、宣传处,民革中央联络部三处,民革云南省委会宣传处、联络处,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办公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上述活动。

坚持了四年的爱心接力

  “早在四到五年前,胡启立主席通过相关媒体了解到这些抗战老兵的信息后,要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对中缅之战抗战老兵进行慰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向记者介绍了慰问活动的起因。

  从2010年算起,每年的春节前后,为了使健在的抗战老兵过上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都要携手民革中央、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民革云南省委会等部门,深入滇西保山、德宏等地看望抗战老兵,每年安排资金总额在20万元左右,给每位老兵发放慰问金1000元,送上一些生活慰问品。

  齐鸣秋说,“我们尽一点绵薄之力,虽然钱不多,但表达了一种心情。希望通过基金会的这样一个举动,带动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地方上的相关部门对老兵的关注。”

  老兵逐年陆续凋零,让宋庆龄基金会慰问组一行增添了工作的紧迫感。相关资料显示,在2011年的慰问名单上,保山市的抗战老兵人数为226名、德宏州为46名,一共272名老兵。短短四年时间不到,到2014年慰问时,幸存老兵的数量锐减到172名,其中保山市136名,德宏州39名。“这些老兵最年长的将近100岁,年轻一点的也有80多了,腾冲县短短两个月就去世了四位老兵。”中共腾冲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马子兴介绍说。

  “这些见证过那场悲壮惨烈战争的老人,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他们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基金部项目处负责人汤建军表示,向老兵送温暖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您老多保重,我们明年还来看您”

  慰问组通过送温暖活动看到,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多数抗战老兵家庭生活和谐,过上了安详、幸福的晚年。这些高龄抗战老人们的豁达、开朗,让大家深感欣慰。

  老兵蒋启录一家10多人居住在一户四层的楼房里,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交谈起来,老人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上不时露出幸福的笑容。“我老家在贵州遵义,弟兄四人,我是老二, 1943年出来当兵时才18岁。”回忆起当年参加战斗的情景,老人头脑还很清楚,和慰问组摆开了“龙门阵”。

  住在腾冲当地一所敬老院的抗战老兵李华生今年已经整整100岁了,还能不时和周围的老人们打打麻将。

  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徐筑平介绍说,“这些年,通过宋庆龄基金会在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滇西地区绝大部分抗战老兵的老有所养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据悉,云南省每年给每位黄埔军校毕业的困难老兵一笔相应的补助,标准从最高4200元到3700元不等。此外,从2014年起,中共腾冲县委、县政府从县财政划拨资金,每年给予在世没有领取离退休金的35位抗战老兵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徐筑平说,“加上宋庆龄基金会这1千元,每年社会各界组织、各个方面给予老兵的关爱平均在1万7千至1万8千元之间。”

  “希望您老好好地过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这就是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贡献”,每到一位老兵家中,宋庆龄基金会和民革中央的领导都饱含深情地叮嘱。

  今年80岁的抗战老兵李维岑,家住在当年滇西松山战役旧址的山下一个村子里。当慰问组一行离开时,老人尾随而来,执意要把大家送到村口。“您老多保重,我们明年还来看你您”,大家和老人挥手道别,依依不舍。

  谈到慰问活动的感受,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自己也是远征军老兵后代,更多了一份情感,四年前我们在腾冲一起座谈的十几位老兵这次将近一半不在了。”

  郑建邦说,这些老兵在当年民族危难之际,拿起武器,挺身而出,有的只有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几岁,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永垂史册。“对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兵,社会各界有责任、有义务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给予更多的关注,大家你做一点、他做一点,就会把关爱活动做得非常圆满。”

( 张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