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民革党史研究 陈绍宽|海军名将坚拒赴台

陈绍宽|海军名将坚拒赴台

来源:民革中央         发布时间: 2020年01月24日   

陈绍宽(1889-1969),字厚甫,福建闽侯县(今福州)人,1950年加入民革。1949年后,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至三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国海疆辽阔,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拥有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1.4万多公里。福建省位于欧亚大陆的东侧边缘,地处于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复杂曲折,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加之其地山多田少,必须衣食于海,因之自古以来闽人即擅长海上活动,而且以精于海战著称。因此,清末民初,闽中有志热血男儿多投身水师,矢志报国保家。

陈绍宽1889年出生于福建闽县胪雷乡(今属福州市仓山区)一个贫寒之家。他的父亲在家乡以开一间杂货店为生,后服务于晚清海军,由水手升至中士管轮,把陈绍宽推荐给海军元老萨镇冰,萨见陈绍宽聪颖过人,就鼓励他多读国学,并推荐他报考江南水师学堂,陈绍宽毕业后被选派赴英国留学。陈绍宽奋发为雄、大展鸿图,先后到德、法、意等国考察,致力于发展中国海军,成为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个重量级人物。

陈绍宽执掌中国海军长达17年,在海军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为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具有现代海军统帅的远见卓识,向中国海军官兵和广大民众反复宣传海洋主权同中国命运的密切关系,大声疾呼要加强中国海军力量,夺回中国海权。陈绍宽被誉为“中国近代航母事业的先驱”,“中国航母第一人”: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中国海军,与力量强于自己数十倍的日本海军进行浴血奋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誓死不愿作亡国奴的英勇气概;解放战争初期,他深明大义,不愿中国同胞骨肉相残,愤然辞职明志;解放战争后期,在政权更迭的关键时刻,他毅然弃旧图新,走向光明,脱离了国民党阵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立与建设,书写了与共产党真诚合作的爱国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积极抗战,功不可没

陈绍宽在民国军界可谓位高名显。1935年圣诞节,蒋介石特派妻弟宋子文到上海,邀请陈绍宽到浙江奉化溪口,同蒋一家人一起度岁。根据有关数据记载,国民党政府授予的将军军衔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其中,拥有特级上将军衔的只有蒋介石一人。国民党政府授予一级上将则始于1935年,早年共9人受衔,其中包括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1位海军一级上将。这些将领都是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相当地位的威风八面的风云人物,其中陆军一级上将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海军一级上将仅授予陈绍宽一人。

板荡识诚臣。1937年5月,陈绍宽作为中国使团副使在伦敦参加英王加冕大典。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他正在德国商谈购买航母事宜,闻变后只身搭机回国,部署抗战。日本驻华使馆武官公然威胁陈绍宽,说:“如果中国海军保持中立,则日本海军可以不攻击中国舰队;相反,如果违反严守中立的状态,那么中国海军将受到毁灭性打击。”陈绍宽当即给予严正驳斥,表示一定要抗战到底。

弱国无外交,但有勇赴国难、万死不辞的刚硬之忠臣,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石。陈绍宽曾撰文写道:“我们弱小的海军凭着什么能使敌机无法完成他们的任务呢?……那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海军今日为民族牺牲了,在未来,他将为着民族而建立起来!”

8月9日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日本舰队企图溯流而上,夹击中国陆军主力,梦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8月11日,蒋介石指示陈绍宽迅速将现有的31艘军舰和征用的轮船开往江阴水道,构筑堵塞式封锁线,并在防备敌人溯江而上的同时,堵住位于长江内河的日本海军10余艘战舰的退路。

在接到命令的当晚,陈绍宽即率第一舰队主力舰艇驰往江阴,与此同时,江阴下游的炮艇也奉命西上,轰毁沿途水道航标。8月12日,陈绍宽抵达江阴后,令人痛心无比的沉船封江行动开始了,将由国营招商局和各轮船公司征集的20余艘轮船,及“同济号”等8艘老式军舰,在拆除舰炮后逐一沉入江底,以沉船方式构筑江阴水上封锁线。

此后,为加固水上封锁线,海军部队还在沿江之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征集180只民船,运送3000多立方米巨石、6500多担碎石,以此填充沉船间的空隙,并在江阴一段布设水雷。随后,陈绍宽又命海军部次长、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中将率领多艘主力舰负责守卫长江水上封锁线。

自8月16日起,日军出动飞机临江侦察,企图炸开水上通道。中国海军主动出击。江阴区江防司令部派出102号快艇,经内河驶至黄浦江,接连向日军旗舰“出云号”施放两枚鱼雷,使日军旗舰受创。日舰当即还击,102艇被击沉,官兵泅水离艇。

9月22日上午,日本海军联合航空队出动首批30余架攻击机和战斗机,以大编队机群袭击江阴,轰炸中国海军第一舰队,主要目标指向旗舰“平海号”及其姊妹舰“宁海号”。此次海空战持续两个小时,战况惨烈。期间,中方击落日机3架,伤8架;中国海军阵亡6人,伤30余人,“平海”“应瑞”两舰受伤。

此后,连续几天,陈绍宽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率领第一舰队、第二舰队全力奋战,打出了海军的军威,但自身也损失惨重。9月29日,蒋介石传令海军部嘉勉海军将士:“此次暴日肆意侵略,犯我领土,各地遍受荼毒,我海军将士同仇敌忾,该部部长及次长督率官兵,不惜牺牲一切为国奋斗,此来苦心焦思,筹划江防,拱卫京城,并且愿拆除舰炮,巩固江岸防务,此种破釜沉舟之决心,殊为可贵。近来江阴附近敌机肆行轰炸,致伤亡我海军将士多名,尤所轸念,仰该部长转饬所属知照,并对所有受伤将士代致慰问。”

后来,由于封锁江阴要塞的军事机密被汪精卫的亲信泄露给日本总领事,致使封堵、围歼日本海军于长江内的计划失败。

持续一个多月的江阴海战,是中国海军主力与日本海军航空兵之间,展开的一场以空袭和反空袭为主要形式的殊死拼杀。战斗的结果是中国海军击落日机20架,而中国第一舰队主力也损失殆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极为落后的状况。然而,就是在如此数量与装备极为落后的劣势状况下,陈绍宽依然带领全体中国海军,不畏牺牲,与敌浴血奋战,显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英勇气概。

南京失守后,陈绍宽撤往武汉。1938年,海军部改组为海军司令部,陈绍宽被任命为海军上将总司令。在武汉保卫战中,陈绍宽奉命在马当布设水上第二道阻塞线,两挫日舰的进攻。之后,日军改用陆军迂回挺进,迫近马当炮台。中国陆军要塞司令临阵惊慌失措,不战而退,致使马当失守。蒋介石为此大发雷霆,质责海军部。军委会借机落井下石,下令追查日舰何以能安然通过阻塞线,陈绍宽闻讯怒不可遏,反问道:“阻塞线是需要军队掩护的,每次战斗都是陆军先退,或被敌迂回而仓皇逃走,这种擅自撤退的军队何以不见追究?”他对蒋介石的不满溢于言表,甚至在公开场合亦不顾忌。

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陈绍宽积极组织海军敌后布雷游击队,打击敌人,配合战场的作战。

同时,为了振兴中国的海军事业,增强中国海军的实力,陈绍宽时刻不忘育人工作。即使是在抗战的动荡年月里,海军学校仍然克服各种困难,每年招收新生100名,从未间断,为民族培养海军人才。

▲1945年,陈绍宽以中国代表团顾问身份赴旧金山出席联合国筹备会议。

1945年5月,为了筹备成立联合国,制订联合国宪章,宋子文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美国旧金同出席联合国第一次代表大会,陈绍宽出任代表团顾问。陈绍宽早在1917年奉命赴英国任驻英大使馆武官时,就勤奋学习外语,通英、法、德、西班牙等国语言。有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主持国际会议,需用西班牙语翻译,不少外交官瞠目相对,而他却能应付自如。在当时积贫积弱之中国无外交的环境下,他为民族争了光。会后,他应英国政府邀请,转程英国,考察海军工作。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陈绍宽以海军总司令的身份任受降官,代表中国海军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出席盟军对日受降仪式;继以中国海军代表身份,在南京出席中国战区对日受降仪式。

在抗战期间,陈绍宽基于海军的建设得不到重视,深感到自己通过建设海军以强大中国的抱负难以实现,无法为抗战作出更多的贡献,而痛苦不已,先后三次提出辞职呈请。在蒋介石、孔祥熙等人一再苦苦劝说下才收回呈请。其爱国之真切,名利之淡泊,由此可见!


反对内战,辞职明志

▲陈绍宽等代表中国海军接收美国海军移交的日本降舰(身后为日舰“安宅”号)。

疾风知劲草。1945年底,人民解放军自山东半岛渡海,向辽东半岛挺进。蒋介石命令陈绍宽率长治号舰驶赴渤海堵截。陈绍宽为此陷于进退维谷之境:一则他目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厌恶内战;二则他对共产党又缺乏了解,不知何去何从。是年冬,蒋介石再次电令陈绍宽率长治号舰赴山东堵击共产党军队。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陈绍宽表示“抗战后海军元气尚未恢复,且绍宽在抗日期中报效无多,已愧对国人,若再参加内战,内疚殊大”,借口舰只需要修理和急需增拨油费,毅然率长治号舰南下台湾视察。蒋介石闻听之后,颇为愤怒,拍案大骂:“岂有此理!”当即电召陈绍宽回南京。

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拥有兵力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蒋介石等一大批国民党军政高层自以为稳操胜券。当时何以如此坚决地反对内战,陈绍宽后来并没有进行过解释,但他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和具体行动,值得我们尊敬、景仰。

稍后,蒋介石下令裁撤海军司令部,免去陈绍宽的海军司令一职,在军政部成立海军处,由陈诚兼任处长。1945年12月28日,陈诚派陆军警卫队取代海军警卫连执行海军部警戒任务。面对武力接管,陈绍宽断然迁出海军部。当蒋介石觉得处理欠妥,欲召见他时,他避而不见。蒋介石考虑到陈绍宽的声望,准备任命他为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支给他一份干薪。陈绍宽认为此事已经触碰到自己的做人底线,他无意保官求荣图贵,安能为五斗米折腰!?陈绍宽拒不受任,倔强地把薪金悉数退回,并辞职离开南京南下福州,隐居故里胪雷乡。

▲福建福州陈绍宽故居。

他身为高官多年,两袖清风,身无余财。1946年春节后,他无官一身轻,孑然一身回到家乡,随身只带着装满书籍的多个皮箱,别无他物。

前来接他的乡亲误以为箱子里面是金银财宝、绸缎纱罗等贵重物品,后来才知道里面装着的全是书籍。面对乡亲们“部长当了许多年官,怎么不带回一些值钱的东西回来”的疑问,陈绍宽大笑:“天下之大,唯书最值钱了。”乡亲们都跷着大拇指称赞说:“陈部长真是个清官啊!”多年后,乡人根据陈绍宽的遗嘱,将他毕生珍藏的5000多册图书,捐赠给福建省立图书馆,这些书被列为“厚甫书目”(陈绍宽字厚甫),以表纪念。

他说:“不论做官与做人,都要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还说,“当官不是终身制,而做人却是终身的事。不当官,人还是要做的。”他用光明磊落的一生诠释了他清廉高峻的做人做官之道。

他在家乡过着平淡而充实的平民化生活:一是精读史书,练习书法;二是主持修建陈氏祠堂;三是有时到胪雷小学授课;四是种花植果,垂钓螃蟹。平日饭食,一如往昔,清淡俭约。早餐以煮黄豆为肴,家人认为长期食黄豆会腻味,想改为花生,陈却觉得浪费而加以制止。

▲陈绍宽手迹。

坚决拒绝去台湾,策动海军起义

陈绍宽归隐期间,国民党政府希望利用他的政治影响,多次威胁利诱他出山,都被他一一拒绝。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想裹胁他去台湾,派福州绥靖公署主任、福建省主席朱绍良,携带丰盛的菜肴往访陈绍宽,陈闭门谢客,朱惆怅而返。稍后,朱轻装简从,再次悄悄登门,陈绍宽躲避不及,只好硬着头皮见客。朱单刀直入地对他说:“委座来电,要老前辈离闽赴台,共襄国是。”  

陈绍宽情不自禁想起历历在目的往事:航母计划被蒋介石搁置一边;堂堂海军司令部竟被无故撤销;国家陷入内战,海军强国梦遥遥无期。这些全是国事,如果可以商量,早就商量了,何必迟迟等到今天!

陈绍宽答道:“我年逾花甲,月是故乡圆,水是家乡好,还去台湾做什么?蒋委员长如一定要我飞往台湾,只好从飞机上跃下,葬身闽海波涛之中。”

朱面对他鲜明的立场、无法割舍的乡情、不可动摇的决心,万般无奈,无语告辞。在重大抉择面前,陈绍宽是非分明,没有半点含糊。

解放战争后期,陈绍宽和中共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并配合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策动一部分海军官兵起义。

1949年2月25日,跟随陈绍宽多年的邓兆祥率领“重庆号”舰起义后,毛泽东、朱德立即发来贺电。

同年9月26日,周恩来接见邓兆祥、林遵、周应聪、郭寿生。周恩来说:“新中国就要成立了,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以保卫国家的海疆。你们四位是老海军了,今天请你们来,就想听听你们对海军建设的意见。”

邓兆祥说:“我有一个建议,我们海军刚组建,应该让过去的一些旧海军人员出来工作。他们在旧中国饱尝了有海无防的苦难,有爱国思想,懂专业技术。让他们出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是很有好处的。”

接着,邓兆祥列举出一些爱国的原海军人员的名单,特别提到陈绍宽。他向周恩来介绍说:“陈绍宽先生我是了解的。他是爱国、懂技术的人才。建议请他出来。”周恩来听完后,朝邓兆祥笑了笑,高兴地说:“好,好,你的建议很好,我们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齐心协力为建设祖国而奋斗。你提到的陈绍宽先生,我一定向毛主席汇报。”


张鼎丞三顾胪雷

邓兆祥的建议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周恩来按照毛主席的意思,指示新中国第一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去请陈绍宽出来工作。

张鼎丞是福建永定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共派如此重要人物去劝说陈绍宽,说明中共对陈绍宽参加新中国的建立与建设的重视程度之高。 

张鼎丞先是请陈绍宽的故交挚友潘守正、福州政界名宿陈培锟(抗战时任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秘书陈培源的胞兄)等人到胪雷劝说。陈绍宽当年是挂冠回到故里,曾决心以后不再踏入军界、政界半步。经过他们的劝说,这种决心有了一些动摇,但仍心存犹豫。张鼎丞又听说陈绍宽最听萨镇冰的话,于是请萨镇冰写信给陈绍宽。

1970年,时任胪雷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依明在陈绍宽故居的卧室无意中发现了这封信,信的内容为:

厚甫同舟惠鉴:

足下高才,46不与合污,今仍钦佩至极,昨张鼎丞先生来舍,述及现全国已解放,足下理应出山,重整海业,统率澎湖之列岛,事成之后,再返故园,未晚矣。

                                                                                                                                                                                                                                                   萨镇冰

虽原信已不知所踪,但信的内容却已牢牢地铭刻在陈依明的脑海里。根据史料推测,此信应写于1949年10月。

接信后,陈绍宽立即赶赴福州冶山萨镇冰的住处仁寿堂。萨镇冰对他说:“共产党要请你出来为新中国做事,不知你愿意不愿意?”两人在屋里谈了很久,人们只听到陈绍宽疑惑地问道:“我这人,国民党都不要我,共产党还会要我吗?”此时,陈绍宽尚未下决心“出山”。

接着,张鼎丞三顾胪雷。张鼎丞第一次到胪雷,就对陈绍宽说:“陈先生为中国海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是很钦佩的。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还请先生鼎力相助。”再后来,张鼎丞对陈绍宽还谈了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以及共产党对旧军人、爱国民主人士的政策。

张鼎丞这位朴实的老资格共产党人,以其诚恳、坦率,肝胆相照的态度,赢得了陈绍宽这位耿直的海军宿将的信任和尊敬,同时也打消了陈绍宽的种种顾虑。陈绍宽欣然表示:跟着共产党走,参加革命工作,建设新中国。尔后,他来到福州,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此,陈绍宽与张鼎丞两人结下了真心相见的情谊。在以后的日子里,陈绍宽曾多次在故居的荔枝成熟之时,邀请张鼎丞到家品尝荔枝美味,好友相逢,分外亲热,有说不完的话。

新中国成立后,陈绍宽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在担任福建省副省长期间,陈绍宽每年都要抽时间深入基层,到福建各地进行考察,足迹遍布福建省百分之九十的县城以及许多公社、大队。考察结束后,他认真撰写书面报告,谈观感、提建议。在陈绍宽眼中,自己的家乡福建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有山海之利,大有可为。”他认为福建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有理想的海湾,将来可以开辟商港;沿海的十几个县有广阔的海滩,可以发展滩涂养殖;有的地方可以利用海潮发电;有的地方可以发展盐业等。他还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进行了阐述。

陈绍宽十分关心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在外出考察时,都要把参观当地的钢铁企业列入日程表,鞍山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厂、上海三钢、武汉钢铁联合企业,他都实地考察过。提起原因,他曾对身边的秘书说,钢铁产量的多寡,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造兵舰需要钢铁,造大炮、枪支需要钢铁,火车、汽车、铁路、桥梁、机械、建筑乃至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钢铁。没有钢铁,寸步难行,没有钢铁也就没有国家的工业化。

1959年7月,他参观鞍山钢铁公司回来后,专门写了一个报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钢产量少得可怜,全国除东北外,每年只生产4万吨左右……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根本改变了,我们不但有自己的重工业,并且是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真叫人高兴……鞍钢公司已经发展到49个厂矿,17800多职工,厂房栉比,烟囱林立。看到我国有这样大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我感到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福建省的钢铁工业发展,陈绍宽尤其关心。1958年福建省为三明建设钢铁厂投资,翌年3月,他即同尤扬祖副省长一道到三明视察正在建设中的工厂。看到钢铁厂第一期工程已接近完成,即将投入生产,他十分高兴地说:“我省手无寸钢的历史将要结束了。”1960年,他不顾古稀高龄和旅途劳累,又一次视察三明钢铁厂,还连夜乘专用火车,奔赴铁矿石产地潘洛视察。火车抵达矿区时,天还没亮,陈绍宽就在火车上坐等天明,然后转乘载运铁矿石的卡车,一路颠簸着到达矿区,就为详细了解、考察铁矿石开采、运输、破碎、装车的全过程。临走时他激动地对矿长说:“我在这里看到很好的炼铁原料,很高兴。有了钢铁厂,也有了铁矿石,福建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很有前途的。你们在这里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你们为福建人民办了大好事。”

▲陈绍宽在讲话。

回到福州后,陈绍宽就将视察情况作了详细的报告,还应中国新闻社之约以“前进中的福建”为题介绍福建经济发展,文中特别提到:“福建不但结束了‘手无寸铁’的历史,并且用自己炼出的钢铁,制造各种机器、车床、新式农具等等。福建落后的经济面貌和社会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陈绍宽曾先后赴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访问。访问归来后,他感慨地说:“海外华侨同祖国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纽带,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出于对海外华侨的深厚感情,他对福建的侨乡建设非常关心,时常到沿海去看看侨乡建设和归侨、侨眷的生产和生活情况。1962年2月,他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指示,先后考察了福州、莆田、晋江、厦门、漳州、云霄等地的华侨农场、华侨新村以及侨区的工厂、人民公社等。在晋江的石狮镇,他还特意向当地负责人了解侨乡变化的情况;在泉州他深入工艺美术厂进行考察,逐个车间地了解情况。当得知著名的侨办国光中学举行校庆活动时,他专程赶到南安参加,并请省教育厅大力支持学校的发展,多派好的老师到学校任教。

1950年,陈绍宽加入民革,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组织活动。民革省委会组织老同志的“读书会”,两周一次,他每次必到,会前认真准备发言稿;偶尔因故不能参会,必事先请假。他认为这是自己作为老学生应有的认真学风。

临终前,陈绍宽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特意请秘书潘守正代写遗嘱呈交给周恩来,转告他对党、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感谢,以及他对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