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民革党史研究 何香凝|被誉为“华侨之母”的新中国华侨事务奠基人

何香凝|被誉为“华侨之母”的新中国华侨事务奠基人

来源:民革中央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30日   

何香凝(1878-1972),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民革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至三届名誉主席等职。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副主席、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49年9月21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洋溢着热烈欢庆的气氛。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孙中山、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这里胜利召开了!

已经71岁高龄的何香凝步履坚定地走到话筒前,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讲话。她铿锵有力、饱含激情地说:“我庆祝这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千秋万岁!”“我们的国家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我们人民的前途是无限幸福的!”何香凝的讲话感染了台下的900多名代表和来宾,全场掌声雷动。

作为民革的主要创始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何香凝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


团结国民党民主派,发起组建民革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更有效地反抗独裁和反动统治,何香凝开始着手筹划把国民党的民主派组织起来,以便集中力量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1941年,何香凝同李章达、梅龚彬、柳亚子等多次商谈,酝酿起草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纲领。她认为,只有成立国民党民主派组织,才能更好地开展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在流亡广西期间,何香凝经常与李济深、李章达、柳亚子、陈此生等人接触,交流组织政党问题。何香凝和大家达成共识,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必须首先改变国民党统治集团反共、独裁和对日妥协的错误政策,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欲达此目的,除了国民党以外的政治力量,还需把国民党内部的民主力量组织起来,在国民党内部开展斗争,瓦解、分化蒋介石集团的力量。为此,众人决定推举李济深、何香凝来领导筹建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工作。

▲抗战后期,何香凝辗转撤退到黄姚时的居住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也随之将迎接一场新的斗争和新的考验。何香凝在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上,明确而坚定,她对蒋介石卖国、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深表愤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于是,她更加积极地号召组织国民党内的民主力量,并进一步拟出政治纲领和组织章程草案,提出了要求民主、反对独裁、实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政治主张。

1946年3月,李济深、何香凝等筹建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成立。民促在成立宣言中宣布:以“民有、民治、民享”为最高准则,“以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为行动之最高标准”;主张结束蒋介石独裁专政,根据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精神,成立各党派民主联合政府。民促积极联络国民党内民主派人士,开展民主运动,并利用各种关系作国民党军队将领工作,动员他们不参加或反对内战。何香凝为民促的组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民促、民联等组织的成立,是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大联合,为国民党民主派同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彻底决裂,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最终成立,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但是,民促成立不久,就遭到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破坏,宣传阵地《现代》月刊遭封闭,蔡廷锴、李章达被迫离开广州。为避开蒋介石的迫害,民促中央理事会迁往香港。何香凝明确表明了与中共合作的坚定态度,“要搞就必须与共产党合作,如再搞分裂,我就不干了”。此后,她积极联合反蒋人士扩大民促组织,以筹建统一的国民党民主派革命组织。中共人士、民主人士、国民党内反蒋反内战的人士都曾来访过她在香港的住处,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拥共反蒋进步人士的聚会场所。

1946年6月23日,蒋介石以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点燃了全面进攻的战火。何香凝对此非常痛心。她与彭泽民、蔡廷锴等致电谴责蒋介石,强烈要求蒋介石立即停止内战,以政治协商解决问题。同时致电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希望“和平为怀,相忍为国”。中共中央对他们的呼吁给予极大关注,毛泽东还复电:“诸先生呼吁和平,语重心长,至为感佩。”

1946年11月伪国民大会召开后,蒋介石连续颁发“戡乱”动员令、撤销政治协商会议令、宣布民主党派非法令等等,国内形势急剧恶化。国民党民主人士进一步遭到迫害和打击,冯玉祥被蒋介石排逐赴美“考察水利”,李济深、朱学范等被开除了党籍并遭通缉等。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内部的民主派为团结自救、恢复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迫切需要进一步联合起来。其时,朱学范和李济深等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先后秘密到了香港,公开树起反蒋旗帜,同时开始具体着手开展国民党民主派的联合工作。

1947年4月,李济深和朱学范一道到何香凝家中去,正式商谈国民党民主派联合问题。何香凝与李济深认为:“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破坏停战协定,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悍然发动内战,进攻延安,叫嚣消灭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再和他们讲团结,希望恢复政治协商,组织联合政府,已不可能了。必须把国民党内的爱国分子组织起来,推翻蒋政权。这就需要成立一个组织,以便名正言顺地进行号召。”他们还决定分头给国民党内的爱国军政人员写信,宣传他们的政见,联络商谈联合问题。朱学范事后追忆:“这次,我能与何香凝这样一位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一起共商革命大计,感到无比振奋!……有何香凝参与筹划和领导,我对成立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联合组织,推翻蒋政权,便有了坚实的信心。”

同年5月4日,何香凝与李济深、彭泽民、李章达等民促负责人在香港聚会,再次商讨与民联等正式成立联合组织的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当尽快团结国民党内一切爱国民主力量,建立自己的革命组织,以便更好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推翻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会后,何香凝、李济深联名写信邀请在上海的民联领导人谭平山、柳亚子、郭春涛、陈铭枢,认为“国民党民主派,集中力量,正名领导,对内对外,紧要万分”,希望民联领导人速来香港,“共同筹划一切”。

与此同时,朱学范自美国旧金山抵达香港,带来了一封冯玉祥的亲笔信,冯玉祥提出“立即成立一个革命组织”,“新组织的事要依靠从国民党分化出来的爱国人士自己来办,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站到革命人民一边来,孤立蒋政权”等建议,何香凝与李济深对冯玉祥“所谈各节,一致表示赞同”。于是,他们抓紧行动,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着手组织准备工作。

同年9月,民促、民联和其他国民党内民主派人士汇聚香港另组新党,关于新党的名称问题,香港筹备处收到多方建议。宋庆龄从上海捎口信给何香凝:“早年我与邓演达、陈友仁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莫斯科宣言》,以示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后来,我曾想过,‘临时行动委员会’之下一步,可以改为‘革命委员会’,建议考虑。”根据宋庆龄意见,何香凝当即倡议这个革命组织就叫“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当时有许多同志嫌弃“国民党”几个字,何香凝主张保留“国民党”三个字,并申明自己的理由:当前南京政府在战场上已经败北,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不少人对各自的前途正在抉择,形势需要我们这样做。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这个组织才会兴旺发达,才能在与共产党真诚合作中发挥分化敌人的作用。她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赞同,大家同意采纳何香凝的提议,把即将成立的革命组织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7年10月,民联领导人柳亚子等来到香港,经过多方商议,决定由李济深、何香凝、柳亚子、蔡廷锴、王葆真等人组成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推举李济深、何香凝为筹委会召集人。

在中共的关怀和宋庆龄的支持下,1948年元旦,在香港坚尼地道52号召开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柳亚子、蔡廷锴等90人。在翌日举行的第一次中央执、监委全体会议上,参会代表选出李济深、何香凝、冯玉祥等16人为中央常务执行委员。

在民革成立大会上,当各项议案讨论结束后,何香凝郑重地提出:“今后本会同志应诚心诚意遵守大会《成立宣言》《行动纲领》,继续贯彻、努力,有始有终。如或逾此,严重处分。”提议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大家拍手赞成,一致通过。同一天,她还为《华商报》题写了“争取革命的三民主义实现,为永久的民主和平奋斗”的新年贺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期愿和对同志们的勖勉。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在国民党内民主派和反动派进行你死我活的长期斗争中分化出来的。它继承了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民主派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公开决裂,是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最后决战时期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何香凝参与并指导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起和创建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何香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充分反映了她认真实干及苦心团结同志的精神。


带领民革拥共反蒋,参与新中国的缔造

民革的建立,使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联合和斗争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此后,民革在李济深、何香凝等领导下,以革命派的崭新面貌和战斗姿态站在人民一边,促进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瓦解,沉重地打击了蒋介石统治集团,使国民党反动派更加分崩离析,从而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同时,也使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增加了一支劲旅,从而加强了人民革命战线的力量。

何香凝广泛呼吁全国人民加紧斗争,共同为彻底摧毁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而尽力。1948年2月16日,何香凝针对上海女工、学生等进行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示威游行惨遭国民党当局镇压,造成死伤和被捕多人的惨案,联络42人联名发出《声援上海抗暴运动宣言》,指出:已经走上末路的蒋介石政权,临近灭亡时就“更加明目张胆地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美帝国主义的贷款和军事支持……也就更加倒行逆施压迫人民,残杀人民,造成白色恐怖的局面来妄想挽救残局!”她说:“广大人民对于这坏政府已经不再有一丝一毫的幻想了。”呼吁要加紧斗争,打倒“这腐朽万恶的统治集团”,并坚信“更壮大更坚强的人民队伍将继续勇猛前进,以达到彻底摧毁卖国独裁政府的胜利”。

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党反动派陷入了全面危机,整个中国的政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中国革命胜利在望。4月30日,中共中央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全国人民的愿望,适时发出了“五一口号”,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迅速得到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等代表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民主人士发表《致全国同胞电》,竭诚拥护中共“五一口号”。同日,何香凝等12人还联名致电毛泽东和解放区全体同胞,再次表示:“贵党五一劳动节号召……密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何胜钦企,除通电国内各界暨海外侨胞共同策进,完成大业外,特行奉达,即希朗洽。”

据此,何香凝与李济深等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毛泽东的号召,以香港为中心,促进新政协运动的开展。新政协运动是一个广泛深入的政治运动,它指明了民主党派向着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胜利前进的具体道路。在何香凝等人推动下,各民主党派在香港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宣言、声明,反响热烈,大家围绕新政协召开问题贡献意见并提供研究办法,决心为打倒蒋介石独裁政权、促进召开新政协进而建设新中国努力奋斗。

6月7日,在集中大家意见的基础上,何香凝领衔共232人联名向全国妇女界发出号召:“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文章严厉斥责蒋介石“披上民主的伪装,登上‘总统’的宝座……执政以来,完全违背了中山先生的遗训,走了反人民反革命的道路,向人民发动残酷的内战!”强调“今日的课题,是应当怎样促成反动独裁集团的迅速崩溃,和民主联合政府的提前建立,这是全国人民的责任,亦是我们妇女的责任”。她号召全国妇女“坚决地加强团结,配合一切民主力量,争取人民的全面胜利,粉碎反动集团的残余力量,来实现‘迅速召开新政协’的口号”。

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密安排下,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从这年的8月起陆续到达解放区,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1949年4月,何香凝为参加筹备新政协和参与缔建新中国的工作,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离开香港北上,于当月中旬到达北平。在北平火车站,何香凝受到了朱德、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的热烈欢迎。前来车站迎接的还有许多从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和民主人士,以及各界代表等,车站月台上挤满了欢迎的人群。曾经一起度过艰苦战斗生活的许多旧友又重聚一起,何香凝高兴得热泪盈眶。此后,何香凝与其他民主党派人士一道,积极参加了筹备新政协的各项活动,参与了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1949年9月21日,何香凝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

当蒋介石集团拒绝接受北平和平谈判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时,毛泽东与朱德于1949年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何香凝次日即发出通电,表示拥护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彻底消灭反动派。她号召:“我们全国人民都一齐起来,帮助毛主席这个命令的实现。”这期间,她还动员一些深明大义的国民党故旧弃暗投明,宣布起义,归向人民。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胜利召开,何香凝出席了这一盛会,并在第一天的大会上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讲话。她说:“我庆祝这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千秋万岁……中国的自由平等,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所有这些中国革命的目的,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得到了实现,我们可以告慰在九泉下的孙先生了!”她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强奋斗取得的胜利,“证明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是比我们所信仰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来得妥善些,要来得彻底些。我们信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信徒,今天,要来做一个模范的新民主主义工作者”。她强调,各民主党派要“全心全意地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尤其应该要实行政府的法令、政令,勤俭节约,临事而惧,实事求是,这才对得住全国的人民,对得起无数死难的烈士”。并坚信“只要我们能实现‘共同纲领’,保持和加强我们的团结,共同向帝国主义作斗争,遵守孙中山先生的亲苏政策与毛主席建国方针,在毛主席领导下团结奋斗,那么,我们的国家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我们人民的前途是无限幸福的”。

会议期间,何香凝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讨论、审定与通过工作。她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选举。在这次会议上,何香凝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何香凝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同登上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以无比欢愉的心情参加开国大典,并检阅海陆空军和群众游行队伍。当礼炮齐鸣,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时,何香凝心潮澎湃,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端。孙中山、廖仲恺逝世20多年来,她为孙中山的理想和事业努力奋斗、苦苦追求,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孙中山的理想和事业真正实现了,自己也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她万分欣慰,内心更加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她将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投身新中国建设,主持国家侨务工作

“人生七十古来稀”,新中国成立之时,何香凝已71岁高龄,但她“壮心未与年俱老,老骥犹存雄心志”,仍然满怀热情地投身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1953年,何香凝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她根据宪法草案的精神,提出对华侨、侨眷的利益应适当予以照顾,以便于更广泛地发动华侨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何香凝的一生始终与海外侨胞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革命年代,海外侨胞对其革命的开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海外侨胞中,何香凝享有很高的声望,老一辈海外侨胞对她表示高度崇敬。何香凝也对散居海外的侨胞一直心怀感激,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1949年冬,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何香凝被任命为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后整整10年间,何香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侨务工作上,承担起协助中共中央、国务院研究制定侨务工作方针,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力和利益,做好为华侨服务的重任。

据不完全的统计,何香凝利用国庆节、元旦、春节等喜庆节日向海外华侨发出的广播词、献词,以及在各种会议上发表有关谈话、演讲,以及亲致侨胞、侨属的函电等共40篇次;此外,还发表了多篇有关侨务方面的论文、诗章。她向华侨热情地介绍中国的进步和成就,积极鼓励、动员华侨和归侨侨眷以各种形式参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引导侨资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营方向发展。

新中国百废待举,一系列侨务政策需要形成并不断完善。秉持“全心全意为侨胞服务”的方针,何香凝带领广大侨务工作者探索破解侨务工作难题的办法,参与并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华侨正当权益,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利的侨务工作方针,如《土地改革中对华侨土地财产的处理办法》《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关于国内侨务工作的方针任务及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选举中改变华侨户地主成分的意见》《关于加强对归国华侨职工、干部的团结教育工作和适当照顾其生活的请示报告》等。

何香凝把“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作为华侨事务委员会的中心任务,积极领导侨委为“协助和领导华侨进行互助互济,兴办文教福利事业,增进华侨间的友爱团结,发扬爱国精神,同时为增进华侨同侨居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而努力”。为此,她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各种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华侨的出入境问题、婚姻纠纷问题、华侨学生入党入团、归国华侨青年参军问题、华侨捐资兴办公益事业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的海外关系问题等,拟定了具体的处理办法,报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执行。这些法令、政策和处理办法的制定,使华侨的正当权益得到了保障。

何香凝通过讲话或写文章等方式,多次号召海外侨胞发展革命爱国传统,团结起来当好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地人民友好桥梁和使者,并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她殷切希望扩大华侨中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使之广泛地开展和巩固地建立起来,认为“这广大的民主统一战线,应该包括各阶层、社团和各界人士,只要是爱好和平民主的爱国分子,都能参加这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同时,还殷切希望海外侨胞能够更加促进祖国与侨居国的友好关系,要“遵循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自觉地成为祖国和平友好的使者,更加发扬光大与侨居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促进与侨居国人民的文化合作与经济合作”。

▲1959年,何香凝接受印度尼西亚华侨归国观光团献旗。

何香凝热情地向海外侨胞介绍祖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号召广大华侨大力支援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她指出:“祖国的进步和强盛,提高了国外华侨的地位,是华侨长远利益最可靠的保证。”她多次表示在建设我们的国家的过程中,“我们热烈诚恳地欢迎海外华侨,本着革命的传统,加倍地帮助祖国,参加建设中国的伟大光荣事业”。何香凝强调,“招致国外华侨资本,回国投资于各方面的经济生产事业,参加人民祖国的建设”“是侨务政策的另一个基本的而又是长远的方针”。为此,何香凝领导侨委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华侨投资的办法和形式。何香凝还于1951年1月倡导设立了公私合营的华侨投资公司,华侨回国投资参加祖国建设的积极性日益提高,投资的数量随之逐年增加。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精神,何香凝带领侨委制定了“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侨眷、归侨政策。在她和侨委的不懈努力下,归侨、侨眷的种种问题基本上得到妥善解决,赢得了广大归侨、侨眷的拥护和欢迎。

▲196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何香凝与毛泽东握手。

何香凝倡议创办的华侨农场,解决了归侨的安置问题,使归侨得到安家之所,并得以把归侨经营热带经济作物的特长发挥出来,引进了不少如橡胶、胡椒、咖啡等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促进了我国橡胶等工业生产的发展,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

何香凝还特别重视归侨、侨眷子弟的升学问题,先后在北京、广州、福建集美创办了三所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在广州恢复暨南大学和在泉州创办了华侨大学。何香凝特别强调要抓好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她语重心长地指出:“侨胞把子弟托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培养好,这才对得起侨胞。万万不要误人子弟!”到1957年,“近四万多归国华侨学生进入国内各级学校学习,其中已有约百分之二十进入了高等学校,还有将近两千名归国华侨学生先后从高等学校毕业,参加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为进一步做好归侨工作,1956年6月,何香凝经呈请中央批准,成立了以陈嘉庚为主任委员的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委会,作为归国华侨的人民团体。同年10月,归国华侨联合会正式成立。该联合会在何香凝和侨委的指导下,在联络和服务归侨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一直到今天,这个人民团体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何香凝在主持国家侨务工作的十年时间里,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她曾一再动情地说:“新中国真是鹏程万里,美景无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老人怎能不更加奋发地工作呢?!”她出席并主持每周一次的侨委会委务会议,倾听华侨和归侨代表人物的意见,研究推进侨务工作,广泛地团结干部,几乎从不缺席。平均每年她要处理1600多件来自国外华侨和国内侨眷的信件,每封来信都做到“案案有着落,件件有交待”。每当华侨不远千里而来,她纵然病了也要同他们相见,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她公忠正直,满腔热忱,全心全意地工作,给广大侨胞和侨眷送去温暖与关怀,深得侨务干部和广大侨胞、归侨和侨眷的爱戴和尊敬,被赞誉为“华侨慈母”。

何香凝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加深了海外侨胞对新中国的了解和热爱,促进了海外侨胞的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以及为新中国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发挥了独特作用,也为新中国侨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领导民革工作,关心祖国统一大业

作为民革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何香凝关心、指导民革各项工作,带领民革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贡献着力量。她号召广大民革党员要积极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早日加入到新中国建设的队伍中来。

早在1951年时,何香凝提出,民革“必须以新民主主义为我们的领导思想”。她说,孙中山先生的愿望“已全部由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着的全国人民与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而实现了”,作为孙中山信徒,“应感谢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她说,新民主主义思想“是毛主席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吸取了中国近百年来革命的宝贵经验而创造的”“包含了新三民主义中所有的正确原则,而它所具有的许多优点则为新三民主义里边所没有”。中国的革命实践经验证明,“新民主主义思想领导中国革命建国的绝对正确性”。“新民主主义思想,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比新三民主义思想更能符合中国的需要,而且大大地超过了孙中山先生当时提出的政策。”民革党员应当纪念孙中山,但“更应效法孙中山先生永远随着时代进步的革命精神。对新的环境要有新的认识,不可故步自封,使自己的思想不向前发展”。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应采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深受鼓舞,政治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何香凝表示,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也只有他是领导党”。她认为,“长期共存”的基础就是“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民主党派要和中共“长期共存”,就要“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不只是监督别人,同时更要警惕和改造自己,这样才能勉励来者,尽我们的一份责任,达到长期共存的美景”。她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民主党派“不应要求处处特殊”,而是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努力来建成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在民革四届二中全会上,她对民革党员说:“民革同志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了人民民主革命。解放十年来,我们祖国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不仅完全成为现实,而且大大超过了。千条万条,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条。我们民革同志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跟着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

何香凝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衷心拥护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希望早日以和平方式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她认为,民革应该利用好与台湾国民党的历史联系,帮助共产党多做一些工作,努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她曾担任为以联系和团结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为任务的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对团结国民党上层爱国人士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香凝经常利用纪念孙中山诞辰、祭辰和纪念辛亥革命的时机,通过撰写文章、发表谈话、广播演说等多种形式,呼吁台湾当局和国民党的军政人员站到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9月至1962年6月的6年时间中,她写出的有关涉及祖国统一内容的著述有19篇之多。

据朱学范回忆,何香凝曾深情地对他说,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她的夙愿,民革应该运用与台湾国民党的历史关系,协助共产党多做一些工作。何香凝亲身示范,为全体民革党员乃至各民主党派树立了一个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辉典范,是名副其实的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忠实实践者、参与者、推动者。


爱国情怀,诉诸诗画

何香凝不仅是政治活动家,还是近代中国以美术创作为革命服务的先驱,在长期的惊涛骇浪中,她坚持为了革命而绘画咏诗,将艺术活动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她的画和诗,正是她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革命品格的生动写照。

何香凝一生作画不下千幅,92岁时还在坚持作画,从事艺术创作活动长达70年。她擅长国画,以画花鸟、山水、走兽见长,尤工岁寒不凋、百岁长青的苍松,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和雄壮威武的狮、虎。所绘动物,运用东方绘画传统笔墨并参以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造型准确,生气勃勃。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何香凝为救济伤兵和难民一再举办义卖画展,并靠画画维持个人生计,所画内容多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革命精神。她的画注重写生,讲究意境,万千的思绪凝聚在笔端,主要特色在于借物抒情,主题鲜明,寓意深远。邓颖超高度评价何香凝的绘画,称赞她的画“充满斗争激情,洋溢着浩然正气”。

▲何香凝早年赠送黄兴的代表画作。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在工作之余仍然经常泼墨作画,笔耕不辍。她说:“在抗战期间,我绘画多是为了拿去义卖,救护伤兵,救护难民。如今,我看到祖国飞跃前进的景象,禁不住要画它几笔,在美妙的境界中,觉得心情格外舒畅!”“我生平作画,现在是最愉快的时刻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何香凝出于对社会主义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不少巨幅山水画。她尝试以荆、关、董、巨的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以雄伟的气势、多层次的构图来表现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她的画作一改身处旧中国时的悲愤,转为豪放开朗,流露出何香凝作画时欢快豪放的心情,过去很少画的牡丹、红枫经常在腕底出现,梅花更是坚挺有力,有长者风骨,这一时期,何香凝的画技亦达到炉火纯青、笔随神驰的境界。

何香凝还善作旧体诗词,是中国诗坛上勤于创作的女诗人。她写过许多反映历史事件,纪念先烈、抨击敌人的诗篇。她的诗词作品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事件都有所反映,感人至深。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作品,一改过去忧愤低沉的基调,充满了激昂明快的生气,表达了她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抒发了她的革命激情。

在何香凝的众多诗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要数1958年何香凝与孤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唱和诗作。当时,在台湾过着“夜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暮年孤寂生活的于右任,偶得30年前由自己题词的《岁寒三友图》中堂一幅。该图是由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和于右任4人合作而成,何描古梅,经画稚松,陈绘翠竹,于右任则以书法闻名,乃在图的上方作诗题款。于右任斯时已80岁高龄,历经沧桑,重睹此图,不胜慨叹。他在欣赏之余,发现诗的最后一句中漏写“时”字,因而补书,并赋诗二首:

三十余年补一字,完成题画岁寒诗。

于今回念寒之友,泉下经陈知不知?

破碎河山容再造,凋零师友记同游。

中山陵树年年老,扫墓于郎已白头。

这一题诗,平易质朴,内蕴情思无限,表现出于右任“怀念祖国故旧的深情,悲伤老大飘零的忧思”,情深意切,盛传海内外。

1958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两首诗。何香凝见到台湾旧友的诗,回忆当年往事,步原韵奉和诗三首:

青山能助亦能界,二十余年忆此诗。

岁寒松柏河山柱,零落台湾知未知?

锦绣河山无限好,碧云寺畔乐同游。

驱除美寇同仇忾,何事哀伤叹白头?

遥望台湾感慨忧,追怀往事念同游。

数十年来如一日,国运繁荣渡白头。

《遥念台湾》这首诗中,字里行间表达了何香凝对在台湾的旧友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抒发了她殷切期望在台旧友认清前途,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以便回到祖国共度幸福晚年的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