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信息 部门预决算公开 中外专家学者支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中外专家学者支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发布时间: 2019年09月23日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成绩令人鼓舞 改革还在路上——中外专家学者支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预算,一头连着政府,一头牵着百姓。钱往哪花?怎么花?花的效果怎么样?这是考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答题。19日至20日,上百名中外政府官员、国际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同探寻预算绩效管理之道。

  “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是个相当庞大的任务。”在2019预算绩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国和韩国局局长芮泽说,但“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果”。

  2015年修订后的预算法实施、公开预算执行情况的部门数量和详细程度不断提高、中央部门和地方对照年度绩效目标全面开展绩效自评……这位长期在世行工作的宏观经济学家,对中国近年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举措如数家珍。

  芮泽的观点与不少嘉宾不谋而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算和公共开支司副司长乔恩·博恩达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经常访问中国,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中国引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并一步步加以推进,这是值得尊敬的做法。”他表示。

  2015年,中国新修订的预算法将“讲求绩效”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对预算绩效管理作出具体规定。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中国首个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说,中国预算规模增长迅速,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提档加速,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同时也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他表示,下一步要持续改进预算绩效管理方式方法,提高科学化水平,做“优”绩效目标,做“实”绩效监控,做“真”绩效自评,做“深”外部评价,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

  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摆在中国政府“案头”,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持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次研讨会由财政部预算司、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办,是世界银行“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技援项目下的一项活动。

  “中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实践有其独特性,国际学术界提到的多种管理模式都不能对中国实践加以完全概括。”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说,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相适应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看来,有必要完善对“绩效”本身的认识。他认为,绩效不应由单一维度定义,而应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要抓住本质,不仅要微观上有绩效,更要宏观上有绩效。

  审计署副审计长孙宝厚认为,要提高预算绩效,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进一步增强预算绩效信息的“可读性、可懂性、可用性和可审性”,应当从制度层面作出规定、提出要求。

  当前,“有钱必有责、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但也要看到,预算绩效管理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认为,绩效评价指标如何更加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绩效信息如何应用、跨部门资金如何评价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合理探索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看来,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关键在于“全面”二字,要做到全方位、全进程、全覆盖。“在预算绩效管理问题上,我们不仅不能有法外之地,而且也不能有管理上的‘温差’。”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要让预算绩效信息既可靠可信,又可用好用,还要充分调动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大等多方力量,共同发力。预算绩效管理做得好,将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