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孙中山研究 “孙中山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孙中山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发布时间: 2011年05月10日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我们举办了“孙中山思想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已经圆满地完成了计划中所有的学术研讨活动。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共有68人,收到论文33篇,总得来说,会议进行得非常顺利,大家畅所欲言,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充分发表了意见,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关于孙中山研究的问题,有文章回顾了孙中山研究的历史,总结了孙中山研究与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变迁的关系,比较了海峡两岸的孙中山研究,探讨了孙中山研究的当代价值或现实意义,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孙中山研究的问题。有学者从历史、学术和现实三个角度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孙中山研究的必要性,也指出了孙中山研究应更具学术性、更加理性化,应该去除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有学者指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伟人,他改变了国人迷信、守旧、奴性的头脑,重新塑造了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了做人民公仆的承诺,这位学者同时认为,孙中山研究应该从姓资姓社的框架中跳出来,要少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专家们也对目前孙中山研究后继无人的现象表示了担忧,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于孙中山思想的本质界定,有学者在《孙中山思想和他的人格》的文章中认为,孙中山的思想是兼容并包的中道思想,他的人格是他的思想的反映,是“天下为公”。这一表述可能不太严谨,但是对孙中山思想进行本质界定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孙中山思想是中国文化与近代世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学者论述了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有学者综合论述了孙中山思想与中西文化的关系,主张中国传统文化铸就了孙中山“为民立命”的抱负,西方文化与共和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五权分立”的学说,传统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三民主义”有深刻的关联。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早年对西方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不是“西化”倾向较为突出,他不但没有西化的倾向,而且恰恰是一个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并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革命家;晚年也没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很多学者都谈到了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关系,有学者明确指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二是来源于西方文化。很多学者论述了孙中山的科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以及孙中山对中国近代科学思想兴起的贡献。有学者论述了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意义。有学者论述了孙中山的历史哲学思想。有学者还从孙中山所谓“我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后,惟有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一段话谈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问题。

有学者谈到了孙中山思想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认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国家统一思想、民族平等、防止两极分化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孙中山思想与祖国统一问题是这次会议贯彻始终的一个话题。有学者追述了孙中山先生的台湾情结,用孙中山的“中国如无法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渴望。很多学者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叙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家统一所建立的伟大勋业。也有学者谈到了孙中山对美国式联邦制的批判,认为中国的统一决不能走联邦制的路子。

专家们一致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伟大的精神财富,研究三民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台湾学者在发言中提到了台湾社会的变迁与三民主义思想的实践的关系,大陆学者也谈到了三民主义思想对大陆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如三民主义思想与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义思想与民生问题的解决,三民主义思想与社会公正等等。对于三民主义的发展历史,有专家认为只有一个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有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强调的重点容或有所不同,但并不存在什么“新三民主义”。海内外专家都谈到了三民主义的文献问题,各种版本的《三民主义》有一些差别,对此需要认真研究。

关于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许多学者都发表了重要的思想。有学者认为,孙中山理论是中国最早而系统的“现代国家”构建理论。在孙中山理论的指导和推动下,“现代国家”的构建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上采取了三权分立制度,政府权力受到制约;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和保障;现代司法体制得以建立;言论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以实业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孙中山是中国政党政治历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孙中山与政党政治的问题在这次会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学者论述了孙中山先生的“团体救国”和“以党治国”思想,对“以党治国”的问题,“团体与个人自由互不相容”等问题发表了值得注意的论点。孙中山与国共两党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孙中山思想与统一战线问题,孙中山革命联合战线的历史实践与影响问题等。

关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问题。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以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是国族主义。有学者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与少数民族解放运动。

关于民生主义问题。有学者论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的渊源及其演变过程,有学者阐述了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学者论述了孙中山的物质建设思想。很多学者研究了孙中山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和实践。这方面的论文有《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思想探析》、《孙中山思想与中国农民问题》、《孙中山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试论孙中山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等。不过在我看来,这些文章的观点和方法都还比较陈旧。有两位学者对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进行了研究,他们的文章分别是《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和《论孙中山的引资铸路计划与滇缅铁路》。有学者论述了孙中山经济思想与武汉城市建设现代化的问题。

其他议题还有孙中山在武汉的足迹,护国战争时期孙中山与反袁联合战线等。

尽管这次会议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的,但我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这次会议的学术性仍嫌不足,突破性的创见难以见到,近年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没有在本次会议上得到反映。林家有先生所指出的“比附”的问题还很突出,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过分关注淹没了真正的学术讨论。意识形态的色彩还很浓厚。研究方法上也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是思想史的方法,其他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没有得到运用。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的思想性不强,话语也比较陈旧。

孙中山研究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否则,孙中山研究还将持续地衰落下去。要推进孙中山研究,首先需要我们自己解放思想,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把孙中山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进行客观研究,既不要神话,也不要矮化。其次,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现代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在新的思想高度上讨论问题。我要强调的是,不管三民主义曾经多么辉煌和多么富有启示意义,但三民主义的复兴却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创造出新的更伟大的精神成果,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思想创造力和精神生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公正、和谐的新的中国社会。这才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纪念。


                   作者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民革云南省委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 李广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