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信息 省委要闻 民革云南省委调研普洱三县抗日战争遗址遗迹现状

民革云南省委调研普洱三县抗日战争遗址遗迹现状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18日   

  《抗日战争在滇文物存遗现状与保护研究》课题为民革云南省委连续3年的持续课题,为更加全面反映云南各界、各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抗战历史,近日课题组和调研处相关同志赴普洱市孟连、西盟、澜沧边境三县调研抗日战争遗址、遗迹和文物。

  

  抗日战争初期,属于后方的普洱主要承担支援保障任务,随着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的不断推进,普洱多地连续遭受了飞机轰炸、军队进犯等直接侵略。1941年,日军占领缅甸后,向滇西和滇西南方向进逼,1942年夏天,日军突破英缅军和中国远征军的防线,入侵孟连、西盟、澜沧等中缅边境地带,普洱从最初的抗战大后方到抗战前线,三县各界、各族、各阶层人民积极参与反抗侵略者的斗争,成立了“佧佤山十七头目联防会”、“阿瓦山人民自卫总队”、澜沧县“抗日动员总会”、澜沧县抗战指挥部等武装组织,配合国民党爱国官兵,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年的7月7日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周年,然而由于政治、城市发展等原因,诸多抗战遗址遗迹面临保护和利用的两难问题。调研组在前期资料整理中结合各地县志、回忆录及其他史志资料发现三县抗日战争遗址遗迹丰富,这些遗迹或是各族、各阶层人民反抗日军铁蹄的见证,或是侵略者的罪证,是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但在实际调研中课题组发现,由于城市发展、政治、历史等因素,这些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程度参差不齐,大量遗迹无迹可寻,令人痛惜。

  大量遗址遗迹被损坏或消失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各地政府较重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当时国民政府和民众自发的遗址遗迹、史料文献的保护和收集整理较为滞后,导致大量遗址遗迹在城市发展、道路建设等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保护,在抗战胜利七十多年后的今天遗址遗迹保护现状依然堪忧。

  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孟连县由于娜允古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傣族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内宣抚司署、富户和寺庙等中国远征军指挥所驻地保存较为完善。西盟县由于六十年代从新与缅甸划分国界,大量遗址遗迹如位于勐板田、梁子寨等地的防御工事遗址,位于营盘街的“阿瓦山人民自卫总队”司令部等目前均被划于缅甸境内,保存情况不得而知,目前仅有位于班岳公路旁的“佤山抗日自卫总队活动地”纪念碑以及新建的“西盟革命烈士陵园”。澜沧县由于城市化发展,大量遗址遗迹已无迹可寻,如作为盟军联络站的募乃土司府早已夷为平地,现为竹塘乡募乃村老寨村民小组活动室。作为泰国抗日组织“自由泰”联络点的石炳麟旧居在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没收后,由于没有及时维护,旧址已破损倒塌,目前原址上盖有百姓民居。澜沧县仅存1942年澜沧县长为鼓舞士气在蜜蜂崖上的题写的“为民前锋”石刻。

  抗战遗址遗迹现状将全方位展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遗址遗迹不仅是景观,更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让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精神代代相传。为了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为了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由《抗日战争在滇文物存遗现状与保护研究》课题成果集结而成的《众志成城卫南疆——抗日战争在滇遗迹》一书,初稿已编撰完成,目前处于后期资料补充阶段,预计于今年7月7日正式出版发行。课题组为了反映云南抗日战争的全面性和全民性,以普查方式对全省129个县(区、市)抗战遗址遗迹和文物现状全部做了实地调研,基本做到全省各县无一处空白、全省士农工商和各民族无一缺位,将对研究云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起到重大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 洪毓懋 )